開放中資「衣」把抓 五分埔市場難保

自由時報 – 2013年9月20日 上午6:14

〔自由時報記者郭安家、張傳佳/台北報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實施後,台灣將開放中國布疋、服飾業來台開業,透過垂直整合,中國代工廠將搖身一變成為跨國企業,跳過批發商、直接在台設點經營。北市五分埔的批發商感嘆,未來勢必掀起批發業經營危機,五分埔產業恐將拱手讓人,而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官員卻從未向業界說明衝擊程度與因應之道。

每週一午後兩點,台北市五分埔商圈貨車進進出出,剛從韓國、中國海運來台的布疋、服飾,分類疊在商店門口的巨型塑膠袋內,經過服飾店老闆挑選後,即鋪貨到全台各地商圈、服飾店,甚至路邊攤,但在五分埔第一代批發商眼裡,現在景氣差、買氣差,批發生意已不如廿年前,還有人乾脆改行經營冷飲店。

工廠、出口、批發 恐全被中國壟斷

三十年前,台灣經歷一波關廠西進的經濟危機,接著國內工廠面臨中國廉價品衝擊,如今兩岸服貿協議又將開放中資在台設置據點開業。迪化街布商施振權搖頭說,來台設點的中國業者勢必具有工廠背景,只要在台灣請三、五個店員,就可以達到垂直整合的目的,壟斷工廠、出口及批發,輕易吞下五分埔批發市場。

五分埔最近也傳聞,數家香港寫字樓(商辦)人員前來詢問「一個批發據點多少錢」,引起老批發商們揣測,懷疑中資透過港資詢價。

大稻埕已營業近五十年的「振利布業」,第二代老闆侯承利說,中國業者買機器,幾千萬元也不手軟,規模越做越大,「他們的策略是剛開始低價傾銷、提高銷售量,而台灣織布廠禁不起三、五年虧損,一家家被打死,最後價格只好由他們予取予求。」

侯承利感嘆說,相較於大公司可以研發出排汗、防寒等機能布,申請專利外銷歐美,台灣中小企業完全沒有研發成本,失去競爭利基;「台灣的企業就算規模再大,面對中資慢慢入主,幾十年之後也被吃掉了。」

中資削價競爭 虧本也要占有市場

布業榮景不再,侯承利觀察指出,「經濟跟中國越是相通,台灣的中小企業賺得越少」,他估計目前布料原胚有六、七成由中國進口,然後在台灣染色加工製成成品。而五分埔第一代批發商楊老闆更認為,市面僅一至一成五布料是國內生產,其餘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但韓國貨其實是中國東北生產,也算是中國製。

五分埔多位業者綜合近幾年與中國企業交流的心得是「產品劣等、削價競爭」。進出口商聯燁行有限公司負責人洪才仁說,中國業者小三通的海運費約為台灣的四分之一,他還耳聞中國同行削價競爭、運費砍至市價九分之一,就算虧本也要占有市場,令人費解的是,他們為何永遠不會倒?是否背後有政府等其他支持?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