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企業管理/挑戰傳統的分工理論

中央日報 – 2013年3月7日 上午11:15

人的心理生理會受到外部條件影響而改變,從而影響生產效率。高度的勞動分工並非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唯一途徑,企業注重的不應只是生產線的構造、勞動分工的細化,而更應注重對員工的關懷。

 兩種不同程度勞動分工的生產方式的發展現狀

 流水線生產方式起源於美國的福特公司,曾經是工業經濟時代現代化大工業的象徵。這種生產方式需要有相當規模的廠房、專用設備和工藝裝備。每一個操作者都是群體中的一員,各項生產是順序進行的,生產產品的時間是按照最慢的生產者的速度設定的,生產速度快的員工只能等待生產慢的員工才能繼續生產,速度快的員工非但不能得到應有的獎勵,反而還會招致生產線上其他操作者的抵觸,不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

 細胞式生產方式,也叫單元式生產方式,產生於日本,在佳能集團應用尤為成功,所以通常被稱為“佳能細胞式生產方式”。是把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分割成一個個小的生產單元,每個生產單元的員工都能完成整個產品要求的全部工序。一般來講,這種方式以手工作業為主,不使用傳送帶移動生產物件,根據需要也使用一些簡單的機械和自動化工具,把傳送帶改成圓形、方形或者U型的工作臺,一般3∼6人組成一個小組,緊密地圍在工作臺前協同工作。也就是說要使員工像人體內的細胞一樣,不存在內部阻力及冗餘生產,每一次的生產都是高效有機的結合。

 很多人都強調我們要改變生產方式,那麼細胞式生產方式是否可能作為一種選擇呢?如是,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到底和以往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1.員工工作的自由性

 在富士康的生產流水線上,員工的任務就是要不停地機械性地重複著簡單的工序,而且一般操作工都必須站立工作,不能隨意說話、不能隨意請假、無人頂替時不能離崗,因為一旦出現員工不能及時補足的情況,整個生產線都會停止。佳能的單元式生產則不同,員工可以隨意說話,隨意走動,可以一人生產整個產品,也可以幾人合作生產同一產品,由於每個員工都會操作整個生產工序,所以當有個別員工不在時,可以相互替代,不會出現生產線停滯的情況。

2.員工流失率

 據調查,深圳富士康45萬名員工中,工作5年的員工只有2萬人左右,而工作不到半年的員工高達22萬人,每年的員工流失率達35%以上,這意味著富士康幾乎平均每3年就要完全換一批人。而在佳能,一方面員工離職現象很少,另一方面佳能CEO御手洗富士夫則認為“一個公司的實體就是員工,沒有員工就沒有公司,歸根究底公司實力就是全體員工實力的集合值”,所以在日本公司紛紛決定裁員時,他們依然堅持推崇終身雇傭制,公司的人員基本上保持了穩定。

3.員工人均貢獻利潤

 我們可以看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前佳能與富士康的員工人均貢獻利潤相差極大,在2006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最大值,人均貢獻相差28210美元,經濟危機之後,佳能的人均貢獻處於上升態勢而富士康仍處於下降態勢,2010年,佳能的人均貢獻利潤由8331.41美元增長到8387.66美元,而富士康則由3751.23美元降低到3448.77美元。

 從員工工作自由性、員工流失率、員工人均貢獻利潤這三點我們可以看出,佳能細胞式生產方式優於流水線生產方式。它否定了工業化以來過度的機械化和自動化傾向,否定了亞當•斯密以來形成的“分工越細、效率越高”的觀點。在給予員工充分自由的前提下,降低了員工流失率,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率,將佳能的利潤由1999年的6.177億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7億美元,不到十年的時間,增加了將近7倍。這種生產方式對20世紀以來在美國和歐洲大受歡迎的分工思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使我們對管理學產生的原點——勞動分工精細化產生了疑問。

 過細的勞動分工到底有沒有必要

 要想回答細胞式生產方式取代流水生產線究竟是否提高了生產效率,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進行思考:

 1.過細的勞動分工導致了孤島現象的產生

 富士康的傳統流水線,要求工人在一條長長的生產線上一起工作,但是每個崗位都有每個崗位的工作,每個工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各不相同,工人們長時間機械性地重複同一動作,形成一個個孤島,加劇了工作的壓力與枯燥感,也有資料證明,孤島會使生產效率下滑。佳能的細胞式生產方式為了杜絕孤島現象,努力做到即使是單人生產,操作者各自為政,附近也一定要有別的操作者在場。按照佳能實驗結果看,如果操作者可以感知到周圍空氣中的體溫,就會提高緊張感,提高生產效率。此外,通過聊天工人們緩解了工作的壓力感與枯燥感,身心一直保持在一種健康的狀態,這種通常被工廠禁止的情況反而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2.過細的勞動分工把工人看作是經濟人

 科學管理最明顯的局限是認為工人是“經濟人”,重視物質技術因素,忽視人及社會因素。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當工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大體得到解決後,便具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企業提升了員工的福利待遇但生產效率依然沒有提高的原因。此時我們就不能單純從技術和物質條件著眼,而必須從社會心理方面考慮合理的組織與管理。相對於流水線生產方式中以簡單技能、單一工種、統一工作的特徵,細胞式生產方式要求工人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和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種以分散、獨立、自主為特徵的。這種工作方式有助於企業構建一個支援、激勵、溝通、信任的組織氛圍,提升工人的自我效能感,使之在面對較高的工作要求時能夠表現出良好的工作狀態,即健康的身心狀況、較高的工作滿意度和積極的工作意願。

 3.分工過細不利於正確引導非正式組織

 企業中除了存在為實現企業目標而明確規定各成員相互關係和職責範圍的正式組織之外,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這種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在於維護其成員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來自於其內部個別成員的疏忽或外部人員的干涉所造成的影響。為此非正式組織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領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觀念、價值標準、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等。如果只是根據效率邏輯來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邏輯,必然會引起衝突,影響企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目標的實現。而細胞式生產方式正好提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即工作團隊小型化,在組織設計時,將較少的人數組成一組,一般3至10人左右,這種非正式組織之間可能會產生各種摩擦,不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良好工作氛圍的保持。但如果能按照自願的原則把他們編為小單位,將他們的社會需要與工作需要合二為一,則必將有助於小組樹立集體觀念,形成相互協助的工作團隊。

 細胞式生產方式實現高生產率的途徑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細胞式生產方式對於工人的管理有其獨到的優勢,這種粗化的勞動分工模式,其核心是注重對人的管理而非對生產線的管理,它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操作者意識的改革。這種生產方式的改革首先是對製造部門的改革,進而優化整個企業的組織結構,最終形成高效的細胞式生產系統。

 1.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

 在社會發展新的歷史階段中,市場競爭的重點和規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的同時,會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而將企業文化作為核心競爭力在於讓員工充分感覺到自己在企業中的位置,自己為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才能夠提高員工的滿意度,而滿意度正是決定企業勞動生產率的首要因素,職工的滿意度越高,積極性就越高,從而生產效率就越高。高的滿意度來源於員工個人需求的有效滿足,不僅包括物質需求,還包括精神需求。而細胞式生產方式的人本管理模式正是迎合了生產人員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從精神方面進行激勵,讓勞動者重新找到了勞動主體性,體味到了完成產品的成就感,提高了工作價值感和滿足感。

 2.開展“世界第一運動”

 “世界第一運動”貫徹了佳能的“三自精神”,這一運動是以職場中的小組為單位進行的,主題由小組成員決定,只要是對公司有幫助的,什麼運動都可以。“世界第一運動”的目的就是要讓員工體驗一下自己設定主題,並自己進行計畫、實施、評價的過程,這種運動能讓員工模擬體驗到自主行動和改善過程,推動員工自發性、自主性、自覺性的形成。而“世界第一運動”的開展,讓員工“自己提案,自己實行,自己評價”,也使得員工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企業能夠集思廣益,形成更加完善的企業文化,進而提高整個公司的生產效率。

 3.加強細胞間的競爭與合作

 企業可以每年對這種“世界第一運動”的創建者進行表彰,由於每個細胞都想要成為受表彰的對象,所以必然會增加同一細胞內成員的協作性和創新性。又由於各個細胞成員都會為了爭做“世界第一”,力爭讓自己做得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好而努力,所以會有更多創新性的想法,而一旦有別的工廠或者部門做好了,其他細胞一定會照著做,如果哪個細胞採取了新措施取得了成功,不用刻意去推廣,公司內部就會自然流行開來,即便是放任不管,也能成為公司上下全員的運動,這就增加了各個細胞間的競爭性和合作性。這種表彰措施既讓員工感覺到自己受到了重視,精神需求得到了滿足,又保證了企業內部成員的穩定性,提高員工的工作忠誠度。

 由此可見,勞動高度分工並非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唯一途徑。單純地從理性的勞動分工的角度來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並不是最為科學的,因為人的心理生理會受到外部條件影響而改變,從而影響生產效率。勞動者的意識高漲之後,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能,還會自發進行操作改進和業務改進。細胞式生產方式的成敗在於員工意識的高漲是否帶來了自發的改善行為,從本質上講,細胞式生產方式是員工思想意識的變革。

 在企業管理中,任何環境條件都普遍適用的所謂“最好的”原理、原則是不存在的。正像佳能總裁酒卷久所說的那樣,盲目地以一種固定的模式模仿佳能必然導致失敗。而本文所闡述的生產方式也不例外,它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比流水線生產方式優越,而過細的勞動分工也並非必然會導致企業利潤的下滑,我們的目的不是判斷哪種生產方式是正確的,企業管理其實是對人的管理,正像郎咸平教授所呼籲的一樣,企業注重的不應是生產線該如何具體構造,而應該是一種對員工的關懷,注重員工心理的養成,而生產方式只是其外化形式,所以我們要以一種靈活的態度,根據產品、環境和文化構建出一種適合自己的最佳生產方式。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李雄詒 張閃閃)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